自信和信仰

西部影像—妹自生美丽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LOVE yourself and all your acquaintance

1.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
這意味,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每個在我們周圍,和我們有互動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麼,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

2.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絕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並不存在(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樣…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以便繼續前進。生命中,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們的理解與自尊。

3.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們準備好,準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它就在哪裡,隨時準備開始。

4.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是如此簡單。當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了,它會幫助我們進化。這是為什麼,要完整享受已然發生的事,最好是放下並持續前進。

你坐在這裡,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這絕非巧合。如果這些文字觸動你的心弦,那是因為你的因緣成熟,你明白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

善待自己,愛你的存在,讓自己快樂。

发表在 图书,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由小江的博文发散开去,缅怀您

      音乐真好。让我想开心地奔跑。
 

      狂奔去一个阳光灿烂和有你的地方。

      人生。问心无愧便坦坦荡荡。

      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顺其自然便无得失可言。

      遇见柏林天空。站在世界之下。人身本很渺小。

      心,柔软却不软弱。直面却不妥协。

      柏林天空下。

      世界在我心里很安静。

      柏林天空下。

      一切云淡风清,期待再次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一天。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珍惜 – 转自晓雪博客

以上图片涉及版权故未粘贴 – 实为ELLE6月环保刊中的特别制作。
 
如下为晓雪原文,感觉很平缓的再次向我们述说了那个道理,‘珍惜并感恩的享受每一个属于你的时刻,你的周遭,你的生活’:

     在做这期书的时候,是全球多灾多难的一个月,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冰岛火山爆发……我正好在巴黎出差,因为火山灰蔓延欧洲上空,预测火山灰会卷进飞机而引起引擎损坏,所以欧洲多数机场关闭。巴黎机场历史以来第一次关闭五天,我和几十万人,滞留巴黎。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六岁,有过“滞留”北京临时地震棚的记忆,但是六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忧虑,后来我对地震棚的记忆竟是美好和有趣的…这是我人生第二次被天灾“滞留“,这一次,离家乡万里之遥,我也已经一身满怀地牵挂:孩子,家庭,工作……

   (直到今天,我对1976年那个夏天地震棚的记忆都很美好。和我家在一个大棚子里临时床铺紧紧相连的,是个漂亮的舞蹈老师,她每天教我跳舞,在地震棚狭小的空间里走舞步的镜头让我终生难忘,很多年后我还会经常会想起她长长的辫子随着嗓子里哼出的节奏甩来甩去的样子;那一年我妹妹两岁,我在地震棚里学会了在小水盆里给妹妹洗袜子,并且总是拎着湿漉漉洗干净的小袜子四处炫耀:看我会给妹妹洗袜子啦…..)

    巴黎是很有魅力的城市,只是,当你不知道哪一天能回家在异乡无奈等待的时候,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你无关。五天里,心情如五味杂陈,当打了航空公司电话说恐怕也许要等到五一后才通航有位的时候,简直绝望;当听朋友说,要想办法从巴黎南下转罗马飞中东,再到香港再转北京的时候,甚至动了心周折;当巴黎太阳暖阳阳,春天是那么美地扑面而来时,也窃喜就算是老天安排的一次小假吧,为什么不享受一下巴黎呢…..而后很快明白,休假的悠闲和放纵是因为知道哪一天是句号,这样在巴黎省略号般的滞留,更多剩下的是漂泊的无奈了。

    因为滞留,免不了会焦虑,焦虑后是感慨,感慨后是反省….在那样的心境下,重新思考人生很多事,不是都有答案,但是至少有一些感触,不再是喊口号,是发自内心的:

    一定力所能及的环保,一定把环保观念教育给我的女儿们。如果我们不爱地球,地球也不会再爱我们,很快就会有更多更大的天灾降临人间…..编辑部的同事们用六月elle extra整本书来讲环保,如果里面有一个人物,一段文字,一张图片,能让你感动,而从此开始哪怕就一点点手头的环保行动,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一定真诚地认真地度过人生每一天。不要再轻易抱怨人生苦短,其实所有美丽的风景都在自己的心里和手上,与其抱怨明天不是那么如意,不如把今天的手头事做好。而美好的人生不需要有多富足多成功,所谓美好人生,只是最简单淳朴的小幸福。

    一定与人为善,这一生中我们碰到的人,爱人,家人,同事,朋友,工作上的合作伙伴,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都是难得的缘分,即使有矛盾,恩怨,不和,不过都是那一段段缘分中要经历的过程,宽容待人就是宽容待己。

     总之,就是“珍惜”——珍惜我们生存的环境,珍惜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灵,珍惜我们现在生活中已经拥有的一切,珍惜人生每一段旅程,珍惜这一生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

    其实,珍惜,是挺不容易的事。

    珍惜我们这一生碰到的每一个人——而这一生中令我们伤心难过的人,不是陌路,不是敌人,只有爱人,亲人和朋友才真的可以伤到我们内心深处。在写编者话最后几段话的时候,我也在经历和从前的朋友的伤心纠结中,半夜,一个人,默默地掉泪….这几句话,也是对自己说的。也许只有懂得珍惜,才会释然。

    不再轻易抱怨人生苦短。这个月的行程一点不环保,一直在无奈地飞行中:北京-上海-北京-三亚-北京-上海-北京-香港-北京-上海…..,每三天坐一次飞机,每周在三个城市度过。我们编辑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年度选题会,会议日期是在两个月前就定的,其间又因为各种原因反复修改日期,在开会的前一天,女儿们双双感冒,老公也病倒,阿姨辞职…老二嗓子已说不出话,哭都是哑的…我犹豫很久要不要跟大伙说“对不住,我女儿病了,咱再换个开会时间?”但是还是没说出口,知道后面的时间编辑们都开始各自出差,再后面我们又有大活动要做,再往后就来不及了…..拉行李出门去机场的时候,那一种纠结叫“心如刀绞”,你真的不知道,是要顾及家里3个人还是要顾及办公室里的30个人?

     因为家里都病倒,心就乱了,心一乱,好象日子就乱了….先是丢了手机,再是赶早班机飞香港碰到一个糊涂出租司机走错路而误了飞机,在机场改票,等位子,托运的时候又差点把行李给丢了…..很抓狂。——也许,这一段人生的旅程就是抓狂吧,也得珍惜。

     相信每个working mother都想两全母亲和职员的责任,我也非常,非常,非常地想两全。而我能做到的,只能是当工作结束,赶可以爬得起的最早班机飞回到女儿身边,满身疲惫可是满心欢喜地和她们玩些时候,等她们睡了再回电脑前;而我能做到的,只能是跟team说“我当妈啦”,大家多担待我要多一些时间去陪我的女儿长大…..而其实明白,无论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还是一个做主编的责任,别人可以帮忙无法替代,都是自己的责任。

     前辈说一个对工作和家庭不负责任的人是可耻的,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责任是家庭责任和工作责任,很想问前辈,两个责任一起扛真的是很重的一个担子,人生就是如此的么?可以想象前辈的答案:孩子,人生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应该感恩自己的幸运,同时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一对可爱的小女儿—-所以,珍惜吧。

    今天下午在香港采访Nicole Kidman,Nicole说她的父亲从小多次跟她提到的一句话对她影响很深,这句话是:Never complain and Never explain ,永不抱怨永不解释,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感慨和唏嘘这句话.

    夜已深,明天还要飞,就用Never complain Never explain 做为这片博的结尾吧,共勉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豆瓣跟贴小说,贴给我生命里面的小仙儿们

 
跋:
真正失恋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然丧尽自尊,痛不欲生,听到他的名字都会跳起来。第二阶段故作忘却状,避而不提伤心事,可是内心隐隐作痛。到了最后阶段,他的名字与路人一样,不过是个名字,一点儿特别意义都没有。             —-亦舒
 
壁虎的逃生本能,遇到危险,绝不会费力纠缠,马上断尾逃走。但真正折磨人的,或许是那尾巴重新长出来的过程。
 
所有曾经倍加珍惜的回忆,现在想起来都已难辨真假。
告诫自己,驱赶自己往前走的每一分钟里,我都在对那些将要被我藏进记忆深渊中的往昔说,对不起,不是我不留恋。而是代价昂贵,我负担不起。
坐在这一片清朗的空旷里,我第一次有勇气,开始期待那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情。
 
原来,我也曾经是这个人的梦想。关于未来的每一幕里,他都希望有我的出演。
 
堵车了,每次遇到阵势大一点儿的雨雪天气,北京就马上呈现出瘫痪状态,说是乱世都不夸张,站在路边想打车的人,最后都想去自杀了;私家车里的人,会一路堵到人生观产生偏差恨不得马上出家;公共汽车上的陌生人,就那么站在一个闷不透风的铁皮罐子里,汗流浃背,痴痴等着不光明的前景,一直等到和身边本来陌生的人结婚了。
 
———–鲍鲸鲸
 
 
发表在 图书 | 2条评论

曾经 – 来自小娴姐的精辟小诗

 
No matter how badly your heart is broken, the world does not stop for your grief. – 不管你如何心碎,世界不会为你的悲伤停驻。
 
曾经轰轰烈烈,曾经以为他是你最后一个男人。
 
曾经以为他是陪你走漫漫人生路的人。
 
曾经沾沾自喜,以为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他。
 
曾经排除万难,终于可以跟他在一起。
 
曾经幻想和他结合,幻想和他生儿育女,连儿女读哪一家幼儿园都已想好。
 
曾经为他剧瘦三十磅。
 
曾经为他放弃其他机会。
 
曾经想跟他同归于尽。
 
曾经害怕他会被其他女人抢走。
 
曾经在他身上留下齿痕。
 
可是现在已无力挽留。
 
原来,你和他,各有人生一条路要走,大家走的路并不一样,曾经结伴走了一段路,今天到此为止。
                                                                                                                                          ———-张小娴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国家图书馆的 电影收获 记录

 

主题与世界之间的对位与变奏

《万家灯火》中,沈浮以叙事蒙太奇等纯熟的电影语言,将类似一整部长篇小说浓缩成一幅极具震撼力的图像。

作品写婆媳之间夫妇之间和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故事,让人看了感觉亲切、现实、自然。 沈浮受生活启发的是,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值得研究,都是一种知识,都可以作一种观察、表现和批判。曹禺说“从这个戏的编导上来说,是观察很深,非常人性,跟我们的人生经验相符合”,影片取得成功,得社会人生与时代生活之神韵,就与创作者的态度有关。深入观察生活,给予他很大的启发。影片取材朴素、真实,生活意味盎然,现实性很强,应该看作是创作者的一种观察生活洞悉人性的极高水平的标志。关于胡智清这个人物,编剧阳翰笙说:“他只是一个中下级的职员,他有向上爬的天真的梦想,性格非常软弱。他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物,根本没有想在这个人物身上放一点革命的气息进去,而且一家人全是一般的小市民而已,像这样的家庭因而也闹出了这样的悲剧。因此我们所表现的是把他当成小市民阶层的人物来写,而最后他自己又把他自己否定了的。”沈浮则也谈到过他对这样的人物细节的熟悉,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洞察实际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现实感或历史感,也就是说他对这样的人物的处理与思考是更多地基于普遍性的东西之上的:“我们之所以写胡智清,简而言之,是因为目前社会上胡智清这样的人太多。我们之在《万家灯火》里来否定他,也只是想在他们走错了的路上,牵一牵他们的衣角,指给他们一个方向而已。因为我们觉得今天的胡智清群是值得同情的,而且他们也是种力量。” 沉入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时代以及平凡小人物在这个时代的处境的洞察,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力,显示影片主创者超越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拘限,而达至对理性和理性之外的现实的强大因素的犀利无情的分析和把握。反复观看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占着辉煌的一页的影片,你会感觉到这一点。

《万家灯火》写生活生存的危机其实更是一种精神危机。胡智清对母亲孝,和妻子感情也很好,但在她们的矛盾发生时却感到左右为难。失业了,变成了边缘人群。他觉得生命是一种脆弱的不安全的原生的东西。表现在银幕上,就是人物特别恍惚的神情与感觉。 影片写出要向有钱人借钱,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向资本家找朋友。应该向老百姓找朋友,真正帮助人的是老百姓。这个主题,让人感觉到了沈浮的“高傲之处”(郑振铎语)。当时有评论指出: 知识分子在今天他所要寻求的,不仅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和在忍辱的夹缝里布置一种欺骗自己的存在;最主要的是,应该怎样以一种新人的姿态,突破这种不生不死的生活,摆脱旧思想所给予的精神重压,而像燃烧的火炬似的,向苦难,向迫害猛扑过去,使生命发展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所以,我们向艺术要求的,并不排斥那些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他的思想的作品,问题是,不应该以自然主义的客观的描绘手法,去表现他们正在依从着的生活现象,而必须把握住这一生活的本质,和贯穿他们全部生活的思想体系,并且要指出来他所应该否定的和他所应该肯定的到底是什么。

发表在 图书 | 2条评论

爱上会做的事,很难

在经商惨败,背了上亿台币的债务,又终于还清债务,一步步走出谷底后,台湾主持人曹启泰说,我发现我天生是个主持人的料,我热爱这个工作,并且为自己的能力而自豪。这个发现在外人看来也许很可笑,他不是早就该在二十年前知道了吗?事实上他那时不知道。在主持生涯走上巅峰的时候,他认为他的兴趣是经商,而主持只不过是一个无聊的、无趣的,甚至面目可憎的赚钱工具。我问过他,你干嘛去做那些亏本生意啊?他说,年轻嘛,总想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这让我想起那种兜兜转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真爱是初恋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离我远的,比如大导演科波拉,是为了还华纳的债才接拍他根本不屑拍的“黑社会”片《教父》的。他的理想是拍艺术片,虽然这些艺术片让他亏了很多钱。当然他很幸运,他所钟爱的《现代启示录》同样也让他名利双收,尽管赚得比《教父》少多了。离我近的,比如一位做服装面料生意的朋友,突然爱上了心理咨询,觉得面料生意不过是用脚也能把玩的挣钱的营生,不值得花太多注意力。也是砸了不少钱在心理咨询上,当然,颗粒无收,然后面料生意又一落千丈,于是陷于低谷。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其实自己对面料生意是有激情的,因为有人告诉他,提起面料,他的眼睛就会放光。

 

每个人都有和自己较劲的时候。想做的事和会做的事,总是南辕北辙。总的规律是,当一个工作顺风顺水的时候,它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越来越少,这时另一个看似能带来更大满足感的梦幻工作就会应运而生,当然,这个梦幻工作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海市蜃楼,中看不中吃,甚至是要赔进整个身家的。这种现象,经济学早有解释,叫“边际效用递减”;这种心理,也早有古话总结,叫喜新厌旧。

 

好像现在讨厌自己工作的人有很多,不知有多少是因熟生厌的。我记得十多年前认识过一群热爱讨论电影的人,他们有的来自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有的是供电局的,反正都是一群跟电影毫无关系的人。几年后,他们中真的有人做了电影杂志的主编。可是在当了主编几年后,我又有幸见过这人一面,已经和诸多电影媒体从业者一样没有激情了。现在他已经证明做跟电影有关的事是他会做的,不知是否依旧是他想做的。

 

我绝不是强迫你爱上你会做的工作。但在追寻你想做的事时,最好不要完全丢弃你会做的那些事,尤其是那些你能事半功倍完成的事情。当你追梦受挫时,那些“旧爱”很可能让你从谷底再度翻身。

发表在 图书 | 2条评论

转载- 美国大学的潜规则(我却觉得是西方的现实 – 没啥不可借鉴)

在什么季节做什么事。
 
大学校园生活里很多年轻人的荒唐事美国的上一代都经历过,并且这一代正在经历着。最近的三位美国总统都有过在高中、大学年龄吸毒的历史。奥巴马更是把这段经历坦白地写在自己的自传中。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和种族的困扰,他写道:“大麻帮了我,还有酒;也许还有点可卡因,如果能买得起的话。不过没有海洛因……”而北京奥运会的游泳巨星菲尔普斯也在派队上被拍到吸大麻。事后他一本正经道了歉。美国公众也很快地原谅了他,就像他们原谅自己的总统们一样。
 
事实上,恋爱,吸大麻,喝酒似乎成了美国大学生们课外的必修课。尽管吸大麻是犯法的事情,据美国官方统计,有超过一半的18-25岁的美国青年人有过吸大麻的经历。不过卖吸大麻的烟枪一般来说却合法。康纳尔大学的街边小店里到处都明目张胆地摆放着烟枪。害得我对康纳尔的第一印象就是烟枪。21岁之前喝酒在很多州也是违法的。但是过了这个年龄,大学生们就可以拿着自己的驾照名正言顺大摇大摆去逛酒吧,跟人调情,爱怎么灌自己灌人家都行。
 
不过大学情侣们无论在酒吧派队上怎样招摇过分,怎样如胶似漆,课堂上还是很守规矩。牵手、接吻、搂搂抱抱的情侣症状不光是课堂上很少见,连图书馆和草坪上这样的情侣易感地带也很少见。美国人把公众场合的亲热行为叫做PDA (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知书达理的人对PDA都比较忌讳。这当然也是美国人保护私人空间的又一个延伸。就像在公众场合吸烟,高声谈笑,盯着人看,排队时挨挨挤挤都被认为是对他人私人空间的侵犯(包括视觉、听觉、物理空间等等的侵犯)。为了不让看的人感到别扭,大学的情侣们很少在人多的情况下作出亲热举动,除非有个非常充足的理由,比如久别重逢,结婚,或者劫后余生。
 
亲戚家的孩子在大学里迷茫的向我问人生的路。我都禁不住想说:把握时间好好谈恋爱。读书与工作都是一辈子的事,谈恋爱错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上大学的花季要尽量多约会多尝试,结婚的时候才不至于那么幼稚与盲目。恋爱没谈够就结了婚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对异性了解不够相处经验不足,将来婚姻中会矛盾成串。对其他异性的好奇心也会在婚后助长出轨。早早签订了终身,以后每一次离婚其实都是一次失恋。不如把该失的恋都在婚前失过了,不用离婚结婚的折腾,也算是一件很环保的事情。等到该谈的恋爱都谈过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婚后才比较能波澜不惊地过日子。
 
一旦离开校园结了婚,曾经处处留情的恋爱狂们就蜕变为住家男女。无论公事应酬多忙,晚饭还是要回家吃,万一回来不了,电话一定要打一个。社交的对象也同时转变为夫妇档。人前人后相互间“亲爱的”“蜜糖”“甜心”的不离嘴。不那么亲不那么蜜不那么甜的夫妻被这样天天叫也叫出了甜蜜亲。酒吧也不去了,舞技也荒疏了,派队也不乱交配了,办公室里的一点点可怜的暧昧都变了滋味。你突然发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要想出个轨还真要颇费思量,是个劳心劳力的事儿。
发表在 娱乐 | 一条评论

挺纯粹的一段感悟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

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

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

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

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

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发表在 图书 | 6条评论